米搏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银河晨报】21丨流动性与债市看法

  化工丨醋酸、维生素系列持续上涨,关注细分龙头业绩表现—全产业链价格价差研究

  统计局公布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环比回落0.6个百分点,已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上方,且高于近年当月均值,表明我们国家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恢复态势。本月多数分项指标下行,其中,出厂价格环比回落1.7%,新订单指数下行1.3%,从业人员、采购量指数下降1.2%,新出口订单指数、供货商配送时间回落1.1%。

  在疫情扰动下,服务业成为非制造业PMI主要拖累因素。1月中国非制造业商业活动指数为52.4%,比上月下降3.3个百分点。行业来看,建筑业商业活动指数保持高位景气区间,服务业商业活动指数明显回落。

  需求端看,新订单指数环比回落1.3个百分点至50.2%。内需继续修复,但扩张速度放缓。伴随圣诞消费需求和疫情“错位”影响的消退,防疫物资和消费品出口增速明显下滑,出口需求回落。1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回落1.1个百分点至50.2%。中国出口链的核心支撑,将由订单“替代效应”的驱动过渡至“需求效应”的支持,但未来1-2个月内我国出口有望继续保持强势。

  1月生产指数为53.5%,环比回落0.7个百分点。采购量下降1.2%至52.0%,但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9.0%,较上月回升2.8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0%,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库存分项均位于临界点下方,表明未来公司制作仍有一定空间。12月中下旬起,湖南、浙江、江西等省份由于气温偏低、年底赶工等导致生活、生产用电需求旺盛,部分地区开启“拉闸限电”。2021年春节较晚,部分地区也提倡就地过年,赶工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对生产数据造成一定扰动。

  本月制造业行业分化较为显著,部分下业表现较好,但以有色、黑色为代表的上业相对疲软。从行业大类看,生活消费品本月呈现回升态势,领跑大类行业,原材料、中间品和设备较上月有所回落。细分行业看,本月绝对值最高的三个行业为食品、汽车、电子通信计算机。

  1月大、中型企业景气度有所回调,小企业小幅改善但仍未突破50%,新订单走势较上月偏弱。在海外圣诞节影响下,本轮中、小企业出口订单高峰已逝去。1月信用环境尚未完全恢复,小企业融资难度依旧较大,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对小企业影响更为明显。

  11月底以来的货币宽松一致预期的形成:对于货币政策,相较于2020年下半年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回归常态,货币宽松预期的拐点是11月21日金融稳定会议和11月26日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宏观杠杆率的措辞为维持稳定,区别于二季度的“宏观杠杆回归合理水平”,叠加银行间资金面维持超宽松格局,市场形成宽松政策预期。此次资金力量大幅上行,有利于打破货币宽松的市场一致预期,避免市场过度加杠杆引发金融风险,会某些特定的程度抑制投机行为。

  对于央行来说,2021年主要面临债务和增长问题权衡,央行货币政策松和紧的空间都不大,以稳为主的格局不会变。从央行官员刊文来看,货币政策既要防止“大水漫灌”,也要避免信用收缩,都指向货币政策稳的主基调没变。

  中国经济复苏,外贸持续大幅顺差,净结售汇规模接近2013年以来的高点,外汇占款增加。同时相对于其他几个国家,中国的FDI增加,改善流动性环境,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灵活空间。发达经济体延续宽松,全球流动性泛滥,货币政策的背离会加速人民币升值和资本流入。若货币政策收紧利于中美利差的扩大和人民币的表现,使人民币资产更具吸引力,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流动性实际是易松难紧的。

  债市研判:资金利率波动或加大,收益率曲线)资金利率波动加大,资金利率中枢或将一定抬升但空间不大。资金利率波动加大,避免形成一致预期促使金融市场杠杆抬升,同时利率中枢位置或将有一定抬升,但大概能参考2020年下半年利率中枢的位置—大概2.4%的水平,总体上行空间有限。

  (2)经济复苏边际放缓,收益率曲线趋于平坦。中期利率: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和同时没有2020年下半年天量政府债供给集中释放压力,政府债券供给压力减轻,期限错配矛盾较2020年下半年大幅缓解,因此中期利率诸如同业存单1年利率上行空间不大。长期利率:由于经济基本面复苏边际放缓,信用扩张已经放缓,疫情影响下,经济活动受一定的影响显而易见,PMI指数明显回落。社融拐点确定,货币政策已经回归常态,没必要进一步收紧导致信用收缩对经济稳步的增长构成拖累。经济复苏边际放缓,基本面决定长债利率不具备抬升空间。整体收益率曲线趋于平坦。

  利率:新发展格局,利率趋势下行,相对于发达经济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负利率债,人民币长债是信用货币体系的稀缺资产。新经济结构,纠正金融资源错配,利率趋势下行长债利率有着非常明显的配置价值。信用:短端利率波动加大,中枢小幅上移,市场流动性风险溢价或将抬升,信用债投资注意久期控制。经济结构上,新老经济分化,过剩产能行业、汽车、房地产等行业产业集中度会促进提升,国企刚兑打破有利于市场对于企业信用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价。技术进步、转型升级以及龙头地位等决定企业长期发展趋势,等级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因此配置策略上,倾向于配置中短久期,高等级。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通知书》,主要内容为:相关债权人因海航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法院对海航集团破产重整。海航集团发布声明表示将依法配合法院进行司法审查,积极推进债务处置工作,支持法院依法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

  回顾海航集团发展历程,集团债务形成主要是由于激进扩张,多元化经营盈利贡献不足,叠加新冠疫情冲击航空客运业,集团经营雪上加霜。2015年以来,海航集团跻身世界500强行列后,开始通过旗下公司大肆开展跨国资产收购行动。2016年10月,集团旗下海航旅游作价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集团25%股份;2016年12月,集团旗下海航科技为实现业务转型,收购主营IT综合服务的英迈国际(IngramMicro)。2017银监会要求旗下监管银行对于海航的债务授信开展风险排查,海航旗下企业陆续曝出债务逾期、信用违约事件,海航集团出现流动性风险。截至2019年上半年,海航集团负债总额达到706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2%。再叠加2020年新冠疫情对航空业的冲击,集团无法清偿到期债务。

  破产重整是指对符合破产条件但是具有挽救希望的企业,不立即进行清算,而是在法院的主持下,指定破产管理人,依法清理企业的债权债务,制定重整计划,进行业务上的重组和债务调整,以帮助债务人摆脱财务困境、恢复营业能力。具体主要通过债权转移、股抵债、留债展期清偿等多种方式减轻债务压力,同时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重构新型治理体系和股权关系。此次海航集团重整后理想效果是:法人主体资格继续存续,参与市场竞争,重整实施完毕后,海航集团的负债将大幅削减、运营负担显着减轻、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等。此外,若海航集团能够把握自贸港政策的发展机遇,扎根自贸港发展需要,重整后的海航集团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三大航资产负债率处于高位,新冠疫情下发行超短期融资券缓解压力,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提高。2014-2019年三大航资产负债率均在50%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响,三大航均发行多期超短期融资券的方式来缓解现金流压力。根据三大航2020半年报,2020年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共计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为170亿元、437亿元和382亿元,流动负债增加,资产负债率提高。2020Q3南方航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3.36%/69.85%/78.90%,较2019Q3(73.89/64.81/74.51)变动-0.72%/7.78%/5.89%。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污水收集效能显著提升,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京津冀地区达到35%以上;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目前我国有超过半数的省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再生水回用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20年全国共计释放各类固废项目206个,建设投资总额超过548亿元,同比下降25.6%,新增项目以餐厨垃圾处理与生活垃圾焚烧为主。其中,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分散度高,华东华中地区为主要释放区域;垃圾焚烧项目增速放缓,新增项目的设计处理量集中在600-1200吨/日,逐步由集中建设期向稳定运营期转变;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平稳增长,三、四、五城市释放的项目数占比超70%。

  2020年新增环卫市场化年服务金额超670亿元,同比增长27.1%,再创历史新高。近五年来,全国环卫市场化增势不减,成交年化额也呈现出逐年走高的态势,未来几年有望持续突破。据统计,年服务金额在500万以下的环卫项目数量占整体的78%,但年化服务金额仅占总市场份额的25%,环卫小而散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随着市场的参与者不断增加,未来龙头企业份额有望逐步提升。

  环卫服务市场化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污水资源化后续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固废处理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经营发生合规问题的风险。

  本周原油价格小幅震荡,截至1月29日,Brent和WTI油价分别达到55.88美元/桶、52.20美元/桶,较上周分别变化0.85%、-0.13%;就周均价而言,本周均价环比分别变化0.28%、-0.37%。考虑到当前油价已反映新冠疫情带来的新一轮封锁以及伊拉克、沙特将主动实施减产等综合因素影响,预计未来几周油价将以窄幅震荡为主。但中长期来看,受新冠疫苗接种带来的原油需求持续好转的影响,原油供需有望边际改善,预计价格将中枢向上。

  在重点跟踪的138个产品价差中,与上周相比,共有66个价差实现上涨。本周价差涨幅较大有PBT价差(PTA)、烷基化汽油价差(碳四)、丙烯价差(丙烷)、尿素价差(气头)、环氧乙烷价差(乙烯)、LLDPE价差(甲醇)、苯酐价差(邻二甲苯)、聚丙烯价差(丙烷)、丙烯酸异辛酯价差(丙烷)、聚丙烯价差(甲醇)等。PBT价差(PTA)大幅上涨;烷基化汽油价差继上周继续上涨。价差跌幅较大的有聚酯切片(半光)价差(PTA)、醋酸乙烯价差(电石)、尼龙66(注塑)价差(己二酸)、聚酯切片(有光)价差(PTA)、PC价差(双酚A)、磷酸氢钙价差(磷矿石)、锦纶切片价差(己内酰胺)等。

  (1)动力煤:环渤海动力煤指数(Q5500)为595元/吨,环比回落3元;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为817.5元/吨,本周高位继续回调,回调幅度达15.5%;主产地煤价仍延续上涨态势,其中山西地区普遍上涨15元/吨。(2)冶金煤及无烟煤:京唐港主焦煤环比持平,阳泉无烟洗中块价格环比上涨60元/吨。春节临近,炼焦煤产地供给总体呈下降趋势,叠加澳洲进口煤持续受限,蒙古进口煤通关效率较低,总体焦煤供给偏紧;需求端,随着焦炭连续涨价,下游焦煤采购积极性提高,预计后期焦煤价格将有上涨动力。(3)焦炭:上周主产地焦炭价格普遍实施第14轮涨价100元/吨,2020年8月中至今累计上涨900元/吨,即将落实第15轮涨价100元/吨,累计涨幅将达1000元。钢厂补库存需求强劲,焦化厂库存处于低位,支持焦价持续强势运行。

  近年来,受环保政策的影响,以及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煤炭行业整体营收和利润额呈现波动下行趋势。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2亿元,同比下降19.3%;2020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为2223亿元,同比下降21.7%。上市公司总体表现优于行业平均。Q3季,随着煤价的修复回暖,板块业绩也触底反弹。分各不同子板块来看,动力煤、焦炭板块盈利修复速度较快,炼焦煤因价格回暖较晚,盈利回升速度较慢,但单季业绩仍在修复途中。

  供给端,新增产能大幅回落,行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原煤产量稳中有降,进口煤在政府平控政策指引下,进口量保持平稳,对国内的供给补给有限。十四五规划指引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目标达到供需平衡。叠加煤炭上游产地库存以及中下游港口、电厂库存均处于近四年低位,行业整体供给将温和扩张。需求端,世界各大经济体宏观指标向好,经济复苏,国内基建及地产投资增速呈现强韧性,预计2021年将以制造业进一步复苏为契机,基建地产保驾护航,支撑上游需求稳中有升,煤炭需求也稳中向好。

  秦港煤价持续回调,产地煤价延续强势。后续随着全国气温逐步回升,局部地区疫情反复,春节将至,部分企业即将停工,电厂日耗将下降,预计之前旺盛的需求将有所回落。需求波动导致动力煤价回调明显。考虑到当前港口和终端电厂煤炭库存仍处于低位,预计后期煤价逐步回归合理区间但全年仍将处于历史较高位水平。焦煤供给偏紧状态短期将延续,需求持续旺盛,预计价格后续有望持续上行。我们维持行业“推荐”评级,行业供需格局持续向好,煤企盈利触底回升,建议聚焦行业龙头,关注高股息高分红的煤炭龙头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山西焦煤、兖州煤业。

  公司位于中国能源化工“金三角”之一的宁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煤炭资源,2015-2020年公司通过烯烃产能释放实现第一轮成长。目前公司拥有煤炭750万吨/年、甲醇390万吨/年、聚乙烯60万吨/年、聚丙烯60万吨/年、焦炭400万吨/年。2021-2025年公司仍将投产300万吨/年焦炭、100万吨/年烯烃三期,并在内蒙布局了400万吨/年烯烃项目,深挖“黑金”价值,步入新一轮高速成长期,迎来二次腾飞。

  公司构筑了强大的成本护城河,是保持长期竞争力的本质所在。公司焦炭业务煤炭自给率50%左右,高于同行的0-20%水平区间,原料优势助力公司吨毛利、毛利率处在行业领先地位。公司聚烯烃成本较可比公司低20%左右,主要体现在折旧成本低,其次是焦炉气制甲醇等带来的原料成本优势,以及人工成本低。经测算,2016-2019年公司平均原材料、燃料及动力成本节省234元/吨、折旧和摊销成本节省810元/吨、人工成本节省231元/吨。

  政策驱动焦炭行业持续去产能,“十三五”超额完成目标,焦炭行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随着“十四五”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预计净增加产能有限。受2021年我国坚决压减钢铁产量影响,焦炭需求将受到一定压制。我们认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焦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预计行业仍将保持较好利润区间。公司依托焦炭300万吨/年产能扩张将显著增厚利润。

  烯烃原料多元化趋势带来新一轮扩产高峰,成本之争将主导行业竞争新格局。我们认为,当前煤价飙升是阶段性的,未来将回归合理区间,煤路线将再现成本优势;随着油价中枢上行,煤路线成本优势将更加凸显。公司布局烯烃三期100万吨/年项目以及内蒙400万吨/年烯烃项目,原料和规模优势助力公司进一步降本增效,实现跨周期高成长。

  我们预计2020-2022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63、181、245亿元,同比变化20.29%、10.83%、35.1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0、53.0、72.4亿元,同比变化28.80%、8.31%、36.57%;每股收益(EPS)分别为0.67、0.72、0.99元。若公司焦炭和烯烃在建产能全部投产,按油价60和80美元/桶测算,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1、291亿元,EPS分别为3.28、3.96元。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维持“推荐”评级。

  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油价大幅下跌的风险,新建项目达产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中国药品零售市场正处于行业集中度提升期,公司作为连锁药店龙头之一,市占率仍有提升空间。虽然药品零售市场整体增速放缓,但受益于集中度提升,预计公司未来三年有望保持20% 以上的净利润增速。

  公司门店布局不及预期的风险,药品降价传导压力风险,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金融与会计硕士,2001年加入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曾从事房地产行业研究。2017年开始从事策略研究。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