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搏

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开放的思维 爱国的情怀

  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的目标,大连化物所始终十分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所上下的积极参与和一起努力下,大连化物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实质不断加深,形式灵活多样,国际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仅2008年度,国际合作到款经费近4000万元。

  谈起大连化物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副所长李灿院士用了“有声有色”4个字来概括。他和记者说,目前大连化物所的国际合作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和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并承办相关国际会议;二是与国际同行一同承担科研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三是与国际著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联合技术研发中心、联合科研团队等。一整套立体、多面、有深度的国际合作模式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大连化物所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有多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为大连化物所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国际顾问。通过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既提高了大连化物所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声誉,也让他们从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丰厚的资本来支持科研工作,确保科学研究工作与国际水平保持同步,并有力推动了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转让和产业化等方面的合作。

  1978年国家刚实行改革开放,大连化物所就派出了数以百计的科研骨干出国进修或进行学术访问,同时大量接待国际访问学者来所讲学交流,迅速地让大连化物所了解到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趋势,以及我国科研与国际的差距。与此同时,国外同行也了解了大连化物所的学术积累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特别是具有一支素质良好的科研队伍。

  正是基于相互了解的加深,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连化物所的国际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先后与美、英、法、荷、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相关领域成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如“中科院法国CNRS环境催化重点项目”,双方参与单位达10余个,人员有数十人。在此基础上,1998年起又建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

  多年来,大连化物所成功举办了28个高层次的双边和多边国际会议,大幅度提升了大连化物所的知名度。1982年,第一届中、日、美国际催化学术会议在大连召开,开创了在我国主办催化国际会议的先河。2002年,第七届国际无机膜会议首次来到发展中国家举办。大连化物所获得会议的承办权,表明我国无机膜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年,大连化物所作为主办单位,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亚太国际微分离分析学术报告会,大连化物所在毛细管电泳研究方面的水平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使这一学科成为中国分析化学中与国际水平差距最小的分支之一。2003年,在大连召开的第三届亚太催化大会决定,由我国(具体由大连化物所)牵头发起成立亚太催化学会,表明我国的整体催化学术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初步认可。2004年,第七届国际天然气转化会议在大连召开,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亚洲国家召开。大会吸引了包括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等30多家国际主要经营石油、天然气大企业代表和国内外天然气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300多人,其中境外代表占2/3以上。2008年,有着“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生物技术大会在大连召开,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顶级规模、学术水平最高、社会影响最强的生物技术大会。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工业界及社会各界人士2000余人参加会议,其中国外代表超过1000人。大连化物所作为承办单位之一,与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数十位各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等多位国际生物领域著名专家展开面对面交流,充分地展示了在生物学科取得的成绩,扩大了与国外生物领域的深层次合作。

  近年来,大连化物所每年有150多位科学家被派往国外从事学术交流和进修,300多位国外科学家来所访问。有26位科学家在89个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其中,担任国际会议大会主席的有4人,国际刊物主编2人,国际重要学术机构理事2人。李灿于2008年起担任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成为当选这一催化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主席职务的第一位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大连化物所凭借一流的科研成果和慢慢地加强的科研实力,慢慢的被国际同行认可,大连化物所与世界著名的科研机构或公司针对前沿课题开展的平等互惠的实质性合作研究有了很大的提升。

  2002年,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石油(BP)公司签署了一份10年期限的项目合作协议,项目资金总额为1000万美元,用于清洁能源的战略研究和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成为迄今为止中科院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被主席称作是“中英双方具有战略远见的合作”。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BP面向未来清洁能源研究中心”设在大连化物所,成为BP公司继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之后,资助建立的全世界第四个研究中心,双方将在清洁能源领域开展为期10年的基础性合作研究。

  基于双方的成功合作,BP中国首席科学家马丁阿特肯斯博士荣获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他曾用BP与大连化物所在“新型乙醇脱水技术”上的合作为例,阐释了合作研发模式的诸多好处:合作之前,BP和大连化物所分别在乙醇脱水技术领域获得了截然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科技成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之后,BP帮助大连化物所为它的两项国家专利及时申请了国际专利保护,并将有效期延至2011年。经过几年的合作研发,双方在2007年建立起了一个试点项目,通过沸石分子筛膜蒸汽渗透技术,以更低的能耗和成本,生产更高纯度的生物乙醇。

  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迅速进行商业化,并形成生产力,这是开放式合作模式的一大优势。在科研成果日渐成熟之际,BP和大连化物所开始在国际范围内寻找适合的制造商合作伙伴。2007年10月,双方与新加坡凯发集团签订了联合开发利用沸石膜脱水技术生产生物燃料的框架协议,结合凯发所擅长的制膜技术和大连化物所的先进科技,并借助BP的科技专长和市场网络推行商业化。

  此后,BP公司又宣布扩大与化物所的合作伙伴关系,出资在大连化物所建立“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提供的资助也有所增加。目前,双方在“氢分离膜及其应用”、“合成气制液体燃料”等项目上取得了进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些合作开辟了大连化物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利用跨国公司的渠道进军国际市场的道路,同时也标志着大连化物所科研开发的创新能力得到国际公司的认可。

  催化作为化学反应选控的核心科学,以及与能源、化工和环境紧密相关的关键技术,在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中法两国在催化研究领域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及Total集团公司合作共建的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于2000年在大连成立。联合实验室由大连化物所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里昂催化所牵头,这中间还包括中科院、中石化等中法两国13个科技力量雄厚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参加,研究方向为清洁能源和精细化学品,是我国与法国建立的最有影响的联合实验室之一。

  9年来,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透氧膜与膜催化氧化项目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制的透氧膜材料被认为是国际上具有最高透氧量的膜材料;同时在科技交流和人才教育培训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法方教授Michel Che荣获2008年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2008年12月9日,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签字仪式在法国巴黎举行。联合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以及中法几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由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研究员担任中方负责人,研发领域包括过程强化、新能源及其应用、能量的远距离输运、能源的优化匹配及高效利用、气体净化等。

  此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建了“创新中药与系统生物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荷系统化学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大连化物所德国Fritz-Haber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高压氧化催化理论伙伴小组”等。大连化物所还承担欧盟框架计划多项,参加了中荷为期15年的战略科学联盟计划,发挥了重要的科研合作伙伴作用;与德国拜尔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等国际有名的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一流的科研成果为国际合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完善的政策制度为国际合作提供了体制保障。大连化物所科技处处长王华和记者说,为确保合作的成果能充分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大连化物所历来十分强调知识产权共享,成果不能被外企独占;同时,分清背景知识产权,将已有的成果与后续合作分开对待;如外方在中途停止合作,大连化物所也会按照事前约定,要求其放弃原有的相应权利,确保我国在技术上不被封锁。

  正是有了开放的思维和爱国的情怀,大连化物所与国际著名的科研院所和大规模的公司不断开展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满实质的合作与交流,汲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而合作双方不同文化、思路的碰撞和激荡,则能造就无数新鲜的灵感和思想,从而创造出更多有益人类的知识财富。今天,大连化物所慢慢的变成了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研究所,在很多领域跟踪乃至主导着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

上一篇:科学网—亮点